图片
距2029年5月19日北京工体(鸟巢)
个人演唱会还有
2741天
图片
要为真理而斗争,欢迎回到2049。
昨天节目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请看下集。关于武汉是否可以设立直辖市,明显还没有分析完,结果很多人根本等不及,直接抄起键盘,将我猛烈批判一番。所以还是短视频好啊,3秒即可获得即时满足,咱这个节目虽然没几个人看,但还是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至少不能是乌合之众。
昨天说到,从历史上看,得益于内连腹地、外达海洋的天然禀赋,武汉不应该只是作为湖北的武汉,至少它应该作为区域的武汉,成为我国中南地区的一个直辖市,当然对于这一观点,南昌和太原应该意见不大,但郑州、长沙和合肥肯定不同意,我个人的观感是,最近几年郑州叫板武汉尤其响亮,特别是2019年之后,郑州的GDP破万亿,人口破千万,从此开始底气十足。这也很好理解,中部要找一个老大,南昌和太原可以首先排除,长沙没有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身份地位已经是矮了一截。至于霸都合肥,发展势头固然迅猛,但不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目前的合肥,还是与武汉、郑州有着一定差距,填平沟壑尚需时日,而且合肥现在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这就是首先把自己变成“安徽的合肥”。如此一来,客观地说,我国要想在广大的中部腹地找一个老大,甚至是设立一个直辖市,只有可能在郑州和武汉之间进行抉择,那么在这场对决之中谁占上风呢?其实还是武汉。
武汉的第一个优势就是产业优势。表面上看,在产业领域,郑州不逊于武汉,早在2010年,富士康就落地郑州,随后就吸引来一大批相关或配套企业,这使得今天的郑州,聚集了华为、中兴、天宇、创维、OPPO、魅族、酷派等,上百家智能终端制造企业,由此,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郑州的经济支柱之一。有数据显示,全球每7部手机中,就有一部来自郑州,这种强悍的实力确实不是武汉可以企及。但问题就在于,郑州过于依赖富士康,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郑州没有富士康,它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否可以撑得下去。前几天有一期节目我说,我们不能保证富士康不会有一天突然搬到铁岭,有些人还把我批判一番,你啊还是太年轻,郭台铭何许人也,那是人精中的猴精,在他眼里最重要的,就是低廉的制造成本,其中既包括劳动力成本、交通成本等生产成本,也包括关税成本和各种政府优惠政策。对于郭老板来说,只要出现了洼地,这哥们跑得比谁都快。所以,郑州只是富士康的一个生意场所,这和阿里巴巴与杭州的关系、腾讯与深圳的关系截然不同,当年富士康可以从深圳搬到郑州,现在也有可能随时搬到其他地方,别说是铁岭,平壤也不是没有可能。
图片
郑州富士康
比如说在2019年,大国博弈硝烟四起,当时郭台铭就表衷心,说苹果公司如果有需要转移供应链,富士康可以迅速行动,郑州将龙头产业的命运系于一家,这种风险实在太高。除了电子信息产业之外,郑州近几年的大发展,还有一个火车头,这就是房地产。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8年,按照房地产开发投资/GDP,去计算房地产依赖度,郑州每一年都名列前茅,基本都是全国城市前五名。这也很好理解,作为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河南每年都会有大量农民洗脚上田,而他们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省会郑州。而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涌入,郑州诞生了大量的城中村,有一些村的常住人口,可以超过一个县城。
图片
郑州的城中村
但有道是:一天不挖沟,不叫郑州。最近几年,郑州开始了大规模的大拆大建,最猛的一年,郑州拆掉了100多个城中村,拆除建筑垃圾1亿多吨,差不多可以填满一个阳澄湖。最终仅用4年时间,郑州四环内的大约175个城中村,就全部拆迁完毕,市区内的城中村几乎荡然无存。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几十万上百万“郑漂”散落四方,以至于有人控诉说:在没有城中村的郑州,活得像丧家之犬。可以说,依靠着权力的绝对俯冲,郑州的拆迁速度,简直是惊为天人,这固然大大推动了郑州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又有多少血泪故事?我们不得而知。这是可持续的吗?不可能。事实上,今天郑州的城中村改造,基本已经结束,由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模式,已经无法继续高歌猛进。所以郑州的发展,势必要回归到原有的经济结构来支撑。而在产业这方面,郑州确实极难超越武汉。
图片
说来也巧,郑州与武汉的两大支柱产业是一样的,都是汽车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但不论是质还是量,郑州都不是武汉的对手。武汉汽车装备制造业的龙头是东风汽车集团,位列全球500强前100名,而围绕着东风,今天的武汉,已经聚集起了美、日、英、法,以及自主品牌五大车系、六大整车企业,包括本田、雪铁龙、雷诺、通用、路斯特和东风乘用车。2018年和2019年,武汉分别生产了170万和150万辆汽车,仅次于广州和重庆,位列全国第三。即便是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武汉的汽车产量也高达140万辆,这个数字仍然可以占比全国汽车产量的5%。相比之下,郑州本土培育的汽车龙头企业是宇通集团,但你也知道,宇通玩儿的是大客车,主战场不是大众消费者,竞争力必然干不过东风。当然郑州还有一个郑州日产,但它本身就是东风汽车的控股子公司,说白了还是武汉给予的养分。
图片
东风汽车总部
图片
郑州宇通
再看电子信息产业,郑州的龙头刚才已经说了,毫无疑问是富士康,但富士康这个东西,技术含量其实不高,代工色彩非常浓厚。至于OPPO、华为等手机企业,在郑州更大程度的,也只是一个组装工厂。但武汉不一样,武汉的电子信息产业,主体是半导体产业,代表企业有长江存储、华星光电和长飞光纤。估计你都没听过,但它们虽然名气远远比不上富士康,却是各自领域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佼佼者。这些企业具体是干什么的,你可以自己查,反正就是,在大国博弈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要想不被卡脖子,必然会大力扶持新兴的前沿科技,而武汉以光谷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显然比郑州更能代表先进科技的前进方向,必然会得到国家层面更多的关心,以及实实在在的扶持,其产业发展更有后劲,也更有进一步延伸的空间。
图片
长江存储武汉基地
图片
武汉光谷
所以综上所述,在支柱产业这一块,相比于郑州,武汉在中部地区,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只有合肥可以与它一战。而除了两大支柱产业之外,武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的层次,也要比郑州更有潜力。抛开国家主导的国有企业不看,我们只看民营企业,在郑州的前20强民营企业中,房地产相关企业和食品相关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比如说思念水饺、三全水饺,还有那个好想你枣,这些都是郑州的。而至于武汉,房地产相关企业也很强,但它的另一个强项就不是食品生产了,而是医药业,特别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制药。另外,武汉还有金融、能源等相关公司进入榜单,比起郑州,武汉的产业确实更具有现代化色彩,它不仅更大,而且更新。
以上就是从产业角度,来分析武汉要比郑州为什么更适合作为中部地区的领头羊,好了再看武汉的第二大优势。说起来这个优势,其实也是武汉一直存在的劣势。昨天说到,武汉内连腹地、外达海洋,天然就是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高地。但是后来由于一系列历史因素,武汉的对外贸易遭受重创,逐渐从世界的武汉,变成了湖北的武汉。但这其中有个问题,这就是改革开放之后,阻挡武汉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已经被一一清除,哪怕铁路的发展对长江航运造成了一定影响,武汉的对外贸易水平,也不应该是今天这个样子。你可能都想象不到,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今天的进出口总额,只有2000多亿元,甚至要远远落后于作为西部城市的西安。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于武汉经济的底色,这就是东亚模式。
图片
什么是东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主导市场发展,说白了就是两个字:权力。之所以命名为东亚模式,原因就是在二战之后,日本的存储器、韩国的液晶面板,还有台湾的芯片制造,之所以可以打败先发国家占领高地,就是因为有行政力量的强力介入和干预。这种东亚模式,正是后发国家或地区,成功追赶世界前沿产业水平的关键密码。武汉也是类似的,不论是在上世纪,武汉被誉为中国钢城,还是在今天成为了中国车都,武汉工业重镇的地位,背后其实都有着行政力量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正是权力,深刻塑造了武汉的城市性格,也为武汉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事实上,在中部六大省会中,只有武汉被赋予了副省级城市的地位,行政级别高,带来的虹吸效应就更为明显,比如说葛洲坝集团一开始并不在武汉,而是在宜昌,东风也是后来从十堰搬到武汉的,还有中国三江航天集团,它是从孝感搬到武汉的。所以有人说: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同时也正是在权力的塑造下,武汉的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国强民弱,并进一步促使武汉走上了内向型的发展之路,因为国有资产本身就偏保守,极度追求稳定,一方面国内有着庞大市场,另一方面,海外风险很大,就没有必要出海去开疆拓土。
可以说,这种权力主导的模式,就导致武汉的经济活力有些僵化,远不如深圳、杭州这种城市,有媒体曾经报道,说武汉的明星企业烽火通信公司,在2010年想建设一座研发大楼,结果发现,办完所有审批流程,需要走248道手续,共计518个工作日,再加上节假日,这就是两年时间。这还是大牌企业,不知名的小微企业的处境,那就更是可想而知。
图片
烽火通信研发中心
当然辩证地看,有坏的一面,就必然也有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在权力的主导下,追赶速度会非常快,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比如说今天这个局面,有些国家总想卡我们的脖子,这时候还看什么市场经济,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家意志强力出手,而且率先扶持体制内的创新力量。另外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也清楚,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投资大、回报慢、风险高的高精尖产业,民营资本不愿意进入,如果没有国家意志的大力扶持和引导,我国就无法完成弯道超车。所以我们就发现,如今武汉布局的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等领域的公司,恰好很多都是大型国企,这些企业在中国制造崛起的过程中,肯定会充分受益。所以在这场中部崛起的大戏中,武汉仍然是独一无二的龙头城市,其地位难以撼动,设为直辖市,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也是无可厚非。
好了编不下去了,两天节目,反正是有点乱,中心思想就是,武汉有资格成为我国第五个直辖市,具体到操作层面,无非两种方案,一是把现在的武汉直接变为直辖市,这被称为“小武汉”方案。另一种就是“大武汉”方案,就和重庆一样,划一大片地,吸纳进临近的鄂州、黄石和黄冈三座城市。两种方案各有优劣,以后有机会再进一步展开。当然了说一千道一万,即便再是有理有据,即便再是武汉人民拼命呼吁,今天的武汉也并没有成为一座事实上的直辖市,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因素在阻碍这一进程?
想来想去,有一点或许极为关键,这就是把武汉单独拿出去之后,湖北应该怎么办?2020年,湖北全省GDP43000多亿,武汉自己就占了其中的15000多亿,放眼整个湖北省,武汉的GDP是第二名襄阳的三倍还多,所以武汉直辖,湖北必定元气大伤,而另一方面,变成直辖市的武汉,也必然会加强对湖北的虹吸效应,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湖北省与武汉市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中部要想选一个直辖市,就应该找一个既有一定实力,同时还不会导致全省元气大伤的城市,这样一来,合肥倒是后来居上。那么究竟谁会成为第五个直辖市?一切都是未知,反正也是猜,我今天就提出六大候选:武汉、合肥、西安、青岛、沈阳,还有台北。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历史的检验。你认为哪座城市有可能成为第五座直辖市,欢迎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解释,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