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东北遭遇危机的不只有经济,在很多方面,东北都与当年很难同日而语,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曾经辉煌无比的东北式幽默,那么东北幽默为什么会走入衰落的困境呢?从曾经的制霸春晚,到今天的门庭冷落,东北幽默走过了怎样一段坎坷的历程?今天作为一个东北人,我提出一点我自己的十分不成熟的见解,还望各位老板不吝赐教。
说起东北人,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幽默,这一点在思考盒子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我在广东接触的很多南方人,见到东北人就表示你们太逗了,是不是生来就会演小品。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足以见得东北人确实幽默感极强,而这种幽默感,我想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东北人确实喜欢打趣,说些玩笑话,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口音和用词听起来就十分接地气,当然了其中一些常用词,听起来让人很不舒服,比如用“娘们”来形容蔡徐坤,二十年之后,娘们还变成“老娘们”,关于这些不文雅的用词,我们以后也要适度删减。
那么这种喜感究竟源自何处呢?我想这绝非偶然,而是和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东北人多是山东后裔,我就是山东日照后裔,据说当年我太姥爷挑着个要饭筐,一路挑着我姥爷从日照走进了山海关,刷老步数了。而且这老头还重男轻女,光把儿子挑过来了,女儿反而送人了,所以我姥爷至今还有个大姐在日照生活。而来到东北之后,人们不仅要直面自然环境的恶劣,而且由于地广人稀,新生的东北人突然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加之东北冬季十分漫长,孤独感尤其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生存,就必须保持乐观、苦中作乐。
不过仅仅有乐观还不足够,毕竟大部分人的心理并没有那么强大,所以就还需要外界的环境来排解孤独。怎么排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坐一起唠嗑来打发无尽的时间。但是唠嗑有唠嗑的问题,大家都想成为焦点,都想被他人接纳,而搞笑就是让自己成为焦点与被他人接纳最好的方式。于是,闯关东的后代便在黑土地上,慢慢培养出了语言上的喜剧感与幽默感,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性格,那就是喜欢凑热闹、爱扎堆、爱表现。
有人曾这样评价东北人的性格,说东北人是中国人当中性格优缺点最明显的一群人,一方面有着坚韧的性格,另一方面又很懒惰,因为东北土地肥沃,只要撒种啥都往出结。另外,东北人具备豪侠之气,却缺少一种智慧;东北人比较乐观,但总体上小富即安,积极向上的心理不强。
至于这个评价对不对,见仁见智吧,我们还说幽默的问题。由于天天唠嗑、开玩笑打发时间,渐渐的,就有一群特别能唠的人脱颖而出了,大家都爱听他说话,那就妥了,索性哥们地也不种了,不遭这个罪了,哥们以后就靠嘴吃饭了。于是,东北便诞生了“说口”这一职业,所谓的说口,就是先跟你唠,然后再跟你唱。说口这一艺术形式,今天早已失传,但其实它的影子还在,那就是东北人说话一串一串的。而现在业界也普遍公认,说口就是二人转与东北小品的前身。
但是传统的东北幽默搞笑确实搞笑,却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幽默是靠性和政治这两大话题来实现的,特别是性,更是占据了大量内容。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听说口和听二人转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一方面,人们的性欲望受到了极度压抑,另一方面,东北自然环境恶劣,导致当年男人明显多于女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说口与二人转就很好地成为了一种性抒发的渠道,这就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因为实在是憋得难受。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在东北,即便是比较“干净”的民歌,也没有西北民歌那种苍凉与悲怆,而是充斥了对爱情与性的向往,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东北版的《送情郎》: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了大门东,尊一声老天爷下雨别刮风。后面不会了。
总之就这样,性与幽默的结合,便使得东北曲艺成为了一种以性话题为载体的幽默表现形式。但我们也都知道,性这个东西毕竟上不得台面,所谓你两口子在家看毛片,爱怎么看怎么看,但你坐地铁上看那就不对了。所以从张作霖开始,二人转便一直受到某种程度的打压。后来到了现代,有人提倡“绿色”二人转,但很多老一辈艺人却表示:不黄能叫二人转吗?可见,性话题已经融入到了二人转的血液甚至是基因之中。
图片
二人转
不过即便如此,包括二人转在内的东北民间曲艺,还是走出了东北,走向了全国。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东北人自己身上。东北人当年是闯进关东的,这使得东北人家的意识、根的意识比较淡薄,你到很多南方的小村子会发现,很多村都是一个姓,几年前我去过一个贵州印江的小山村,我就发现家家户户供奉的,基本都是同样的老头老太太,说白了整个村其实就是一家人,但东北的农村就不一样了,往上数几代,基本都是移民。所以,既然当年我是为了生存闯进来,那么今天,我也可以为了生存再闯出去,而第一批闯出去的便是东北民间艺人。毕竟艺人可以靠嘴吃饭,不必总想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咱能唠,就不能仅在东北唠,还要闯进山海关,在全国唠,将来还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而说到二人转走出东北,就不得不提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这便是赵本山。不仅如此,赵本山对二人转的贡献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把二人转的中心从吉林转到了辽宁,具体说就是铁岭。二是实现了二人转从唱和跳到说的转变。我们一个个来看。
事实上,当年吉林地区才是二人转当之无愧的中心,而辽宁方面则主打现代歌舞,所以辽宁也出了很多很多流行歌手,比如那英、孙楠、火风、苏红、李春波等等等等,他们都深受辽宁地区七八十年代歌舞的影响,这些歌手的作品至今仍然经久不衰,完了我已经憋不住了: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从没流过的泪水,随着小河淌。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你站在小村旁。
但是在1984年,辽宁省在全国各类文艺比赛中,都没有拿到什么大奖,在这种情况下,辽宁准备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也正是在同一时期,铁岭成立了“铁岭民间艺术团”,1984年11月,铁岭民间艺术团在东三省首届民间艺术节一鸣惊人,五场戏全都拿了一等奖,特别是其中的《1+1等于几?》更是好评如潮,拿到了主办方的特别贡献奖。当时主演《1+1等于几?》的是李海与李静,这两人的名字您可能听都没听过,但要是看过电视剧《刘老根》的话,肯定觉得面熟,李静饰演的是药匣子的老婆大辣椒。
图片
李静
但就在这台戏火爆的同时,艺术团领导也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作为主演的李海实力稍逊,于是便有人推荐铁岭民间艺人赵本山进入艺术团,虽然当时赵本山还没啥固定工作,但他的表演已经席卷东北人二人转舞台。其次,艺术团领导认为,二人转的唱比较单调,不够喜庆,怎么才能喜庆,简单,那就是让二人转舞动起来。于是,铁岭民间艺术团开始了积极改革,后来,跳更是取代了唱,成为了铁岭二人转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南靠浪北靠唱”,这个南指的就是辽宁,而北指的就是吉林,所以在今天,你到了辽宁就会发现,每一个城市中,大秧歌比赛无处不在,这个大秧歌就是二人转的浪。毫无疑问,又唱又跳的铁岭二人转,在与吉林二人转的较量中,马上便占据了上风,其实吉林也曾有改革二人转的愿望,但终究未能落实,就这样,二人转的中心从吉林转到了辽宁铁岭。
图片
赵本山《摔三弦》
图片
东北秧歌
不过,又唱又跳也有问题,那就是一台节目时间会很长,动辄就给你来个个把小时,要知道,当时要想走出去,走到全国观众面前,最大的舞台就是北京,就是中央电视台。但北京舞台上的时间何其宝贵,不可能让你自己在上面玩儿,你倒是玩儿的好了,那其他艺人怎么办?诗朗诵还上不上了?
为此,赵本山决定扬长避短,他的长处就是他语言的幽默感,而赵本山的短处则是唱功确实一般,于是,当东北民间艺术走到全国观众的电视机上时,我们就发现,唱和跳全都没了,全靠语言与冷幽默支撑起一台节目。就这样,东北小品,在赵本山的扬长避短之下就此诞生了。
1990年,赵本山与东北民间艺术,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春节联欢晚会,由赵本山、黄小娟出演的《相亲》一炮走红,从此之后,脱胎于二人转的小品,开始了对春晚语言类节目长达二十多年的统治,潘长江、巩汉林、黄宏、高秀敏、范伟等人,都成为了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在二十多年间,全国人民也渐渐地习惯了东北口音,接受了东北文化,甚至学了一口东北话,就比如“忽悠”这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方言,如今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普通话”。
图片
《相亲》
而就在东北小品统治春晚的同时,赵本山与其他东北艺人,又通过电视剧、电影、舞台表演等艺术形式,继续让东北文化在全国扩张,可谓盛极一时,就比如在今天,每到过年家里老人都说,没有赵本山的春晚不能算是春晚。东北小品仿佛已经与春晚划上了等号,东北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图片
《马大帅》
但辉煌过后终究落幕,曾经统治年夜饭的东北文化,还是在一瞬间迎来了衰落。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很多人说,随着观众欣赏水准的提升,东北小品过于低俗,这对吗?这不对。诚然,东北小品中确实有低俗的成分,比如赵本山模仿隔壁吴老二,就被看做是对脑血栓患者的歧视,还比如赵本山饰演的农民形象,也被很多人视作对农民的抹黑。但我们今天回顾赵本山的很多小品,像是《牛大叔提干》、《红高粱模特队》、《拜年》等,我想不仅不低俗,反而针砭时弊、言辞犀利,将幽默对现实的讽刺性发挥到了极致,这在世界戏剧舞台上,都属难能可贵。当然了在后来,这些话题无法再登上舞台,但即便如此,赵本山依然创作出了《小崔说事儿》、《火炬手》、《不差钱》等经典作品。所以原因何在?两方面。
图片
图片
《牛大叔提干》
图片
《红高粱模特队》
一方面,东北小品陷入了创作枯竭的泥潭,而这一点的根本,则在于东北文化本来的匮乏,郭德纲有句话说得好,说所有的艺术形式,到最后,比的都是文化,在文化本就相对贫瘠的东北大地,加之东北小品演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好作品的出现就更是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大师不再,我们现在回看赵本山的小品,可以发现不论是什么主题,它搞笑就搞笑在,赵本山对语言艺术的高度把握,虽然这些小品的剧本都不是赵本山所作,但他却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把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但赵本上会疲倦,也会厌倦,他的灵感与动力也终将消磨殆尽,再加之身体及其他方面未知的原因,赵本上终究要退出舞台,只是可惜的是,在他之后,后继无人。虽然也红了一批人,但现在我看,这些所谓的知名的东北民间艺术团小品演员,除了瞎折腾、搞怪、恶作剧、比嗓门、奇装异服之外,实在乏善可陈,看着都让人尴尬。所以有人说,当年广大观众接受的,或许只是赵本山这个人和他的表演方式,却并没有真正的接受东北文化。这句话可谓不无道理。
图片
有道是西方不亮东方亮,由于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加之对语言艺术的精益求精,如今,相声再度超越东北小品,走到了舞台的中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北小品以及由东北小品支撑的东北文化的衰落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继续下去,不在文化上下功夫,不在语言上打磨,没有新一代大师的出现,东北小品的复兴只能说是遥遥无期。
过几天,春晚又要来了,现在每逢春晚,我都不禁回想起当年快乐的岁月,这份单纯的快乐何时才能回来呢?我没有答案。
这几年,东北日子不好过,经济不景气加之文化认同度的滑坡,很多人说,之前全国人嘲笑河南人,现在全国人嘲笑东北人,或许这是真的。也或许我们东北人很乐观,见惯了大风大浪,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挫败,这些在我们眼中都不是事儿,无所谓,爱咋咋地。但只要是一个东北人,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好,怎么办?唯有当自强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现昨日的雄风。更欢迎各位老板有时间到东北转转,品尝一下地道的酸菜,感受一下热乎的炕头,东北的风、东北的雪,吹不凉东北人的热情,更浇不灭东北人的热血,我们的先辈曾用自己的双脚闯进这片广袤的黑土地,在今天,也必将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闯出一个新的时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