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起“封建”的时候还能指什么?
作者: 来源: 热度:98808 时间:2021-11-29 20:22:54
在一个按了快进键的时代谈论历史,多少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更何况,我要谈的不是历史上的八卦趣闻,而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史分期这个过时话题的过时著作。
但唐长孺先生的《魏晋
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在一个按了快进键的时代谈论历史,多少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更何况,我要谈的不是历史上的八卦趣闻,而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史分期这个过时话题的过时著作。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但唐长孺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自1993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各大高校历史系推荐书目上的常客,公平地讲,并不能说已经过时了。可阅读这本书的人,通常会选择忽视其中有关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大量讨论,一如人们往往不记得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前期的变化”。我读此书,感佩于唐先生驾驭史料的卓绝工夫、细节论证的严谨缜密,但更感困惑的却是,今天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代学者为了论证中国封建社会始于何时而付出的辛劳呢?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在写作此书之时,唐先生已经重病缠身、屡遭变故。1975年,右眼失明;1987年,左眼白内障剧增,几近失明;1988年,于77岁高龄开始撰述;1989年冬,老妻去世,悲痛之下,几欲搁笔;1990年,因胃病而动大手术;1991年,完成初稿;1992年修订告竣,次年付梓出版。后记中的这寥寥几行白纸黑字之下,不知记录了怎样的艰难和辛酸。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图片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唐长孺先生(“长”当读zhǎnɡ不读chánɡ)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翻开正文细细读来,可见虽然史料丰富详实、论证繁复细密,但唐先生的论旨还是很清楚的。他试图证明,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魏晋之际。而他的论证策略,可以从全书的结构中看出来。绪论“汉代社会结构”指出,在西汉时的手工业作坊主、种植园主和大商贾,都大量使用奴隶和带有奴隶性的雇佣进行劳动生产和商业活动,朝廷则不时提出限制和免放奴婢的法令;但在东汉时期,奴隶主就很少见了,魏晋时期更是罕有;第一篇“论魏晋时期的变化”进而指出,在魏晋之际,越来越多的流亡农民投靠地主,脱离国家户籍而成为“客”或“私属”;与之相应,魏晋朝廷并不限制奴婢,而是限制“客”的数量。因此,“汉代限奴,西晋限客,清楚地说明两种不同的剥削形态”。这是唐先生论证魏晋封建论的核心证据。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但奴与客的根本差别是什么?唐先生指出。奴隶通过人口买卖而为奴隶主所占有,在人身上完全受到奴隶主的控制;“客”是佃农,地主对佃农进行地租剥削,佃农对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这就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形态特征”。而在汉代虽然已经有佃农了,但他们是自由佃农,身份与自耕农一样,并不受地主的人身控制。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由此可以看出,唐先生的思路与我们熟知的战国封建论大不相同,他的视角是生产关系;而郭沫若的名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主要着眼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土地的私人占有,视角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但两说孰胜呢?唐先生不否认在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同意战国秦汉编户齐民小农生产方式的确立,但他却不能承认这是“封建剥削形态”。事实上,在列宁和斯大林的经典定义中,主要就是基于西欧和沙俄的历史,把封建社会理解成是领主农奴制社会。倘若循着这个定义来追索,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只有魏晋时期能找到典型的“封建生产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毛主席表态支持战国封建论,使之占据绝对话语权后,仍然有尚钺先生、何兹全先生等一批史学大家坚执魏晋封建立场而不动摇。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图片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魏晋墓砖画《耕犁图》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我想,这正是许多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面临的一个困境。一方面,唐先生真诚相信马列主义的真理性,而且自觉地运用它来理解中国古史的变迁,以至于在时势全然改易后,仍然要费尽心血来系统阐释他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对于强烈政治化的史学风气,唐先生又不愿屈服,坚持要用史料说话,拒绝对历史的歪曲和涂抹。他很清楚,发动分期讨论的人想要的只是分期的结果,至于究竟划在哪个时段倒在其次;他也比很多为主流观点摇旗呐喊的人更加爱国,从他一直以来把工资的一半左右上缴党费,就能看得很清楚;但他更不愿意违背作为一个史学家的求真使命。为国而折节者,又岂能真正尽忠于国呢?只有做一个尽忠职守的史学家,才是真正在为国效力吧。令人感喟的是,唐先生的著述要旨不仅不为正统马克思主义史家所认可,也在八十年代以降史学界更新换代的过程中,被无声抛弃。幸而唐先生未遭迫害,得以在乱世中尽其才用,参与《二十四史》点校与吐鲁番文书整理工作;他的诸多成果,也成为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的丰碑,是后人读史求实的可靠起点。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图片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作留影(左起:魏连科、唐长孺、白寿彝)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但仅仅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足以向唐先生著述《三论》所付出的绝大心血交代的。的确,《三论》中每个章节的行文、结构、基本史实概述,以及史料采择、辨析与解读,都值得我们细细研读。但这三十余万言,恰似垒成宝塔的砖石玉饰;塔若崩塌,砖石珠玉迸碎一地,其他工匠固然可以拾掇起来,去搭建甚至更宏伟的建筑,但于修造这座宝塔的老匠师而言,却又是何等的悲凉呢?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唐先生这一辈史学家,秉持着求真的理念。但他们所求的真,并不限于名物制度史事等基本事实,而力图通过积累局部事实,勾勒历史的总体进程,寻求对人类何所来、何所往的终极解答。当然,他们往往并不会狂妄到在一部著作中就论衡古今、驰骋万载。就如唐先生此书,在第一篇“论魏晋时期的变化”、第二篇“论南北朝的差异”和第三篇“论唐代的变化”中,于社会经济(户口多寡、土地制度、商品经济)、门阀政治、兵制、思想与学风、科举,无不作出了细致论述与凝练概括。更令人惊异的是,在理论与史实之间,唐先生戴着镣铐勉力耕耘,除了论证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过渡,更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之处在于,汉代与魏晋虽小异而实大同,社会经济中仍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阶级间的矛盾,也并不体现在国家代表阶级利益去压迫大众,事实上无论汉代还是魏晋朝廷,都要努力维持小农自给自足的局面,抑制奴隶主或地主对人口和土地的兼并。这些真知灼见,正是唐先生基于扎实的史实研究而得出的理论概括,不应该被连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起放弃。问题在于,怎样找到比起这些扞格不通的词汇更加有力的概念,来凝聚这些细节的发现。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图片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标点廿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1973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倘若唐先生活到今日,见到许多同学无限制地崇尚细节或个人体验,拒绝所谓的“宏大理论”,反感苍白的理论对鲜活的生命的压制,想必会感叹他们已经放弃了求真的事业中真正重要的领域。史学之所以是一门值得唐先生用生命去从事的学问,如果不是因为它能让人在细密的考辩、宏大的追问中,收获洞明世事、纤毫毕现的智慧,又是因为什么呢?相比于这些曾苦心极力与理论对话交锋的前辈,我等尾随着权力斗争、利益争夺等现代概念的后学小子对于先民历史,可能更加隔膜而不自知。怎样让阅读与思考不脱离时代,而又不为时代的流行意见所役?这或许是我们在重温前辈史家心血之作时,所应体贴留意的问题。i48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