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据统计,中国视障群体规模约有1700余万,他们所面对的诸多困境与不便,于今日已是老生常谈。而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之外,对于这一特殊群体切实有益的心理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姜思达工作室携手 dresscode 花艺品牌,尽所能,为视障人士提供了一次花艺创作体验。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末,将爱意传递。 ——未⻅之花,却已诞生于心底。
图片
美是从心底诞生的
对于《未见之花》最初的想象,总归是不无伤感的。人和事都带着几分凋零的美感,我思忖着,怎么不把故事讲得悲伤。
想来也巧,拍摄的前一周刚好约了全飞秒手术,激光穿透而来的白色眩晕瞬间蔓延,那种视而无物的巨大恐惧感攥着人的每一根神经。这样的经历甚至让我以为和拍摄对象之间有了某种难与他人言说的共情。
于是当我犹豫着如何问出那些笨拙而隐晦的问题,他们在我对面,无一例外的微笑而平和着,言及眼底的几帧寒意,像在讲述旁人的故事。
图片
肖佳和蔡聪是我们一直以来接触最多的两位,他们有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马上5岁了。
佳佳脸上总是漾着明晃晃的笑容,很难有人会不喜欢她。从小学习素描的她梦想成为一名漫画师,但14岁开始因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引发视障,她心底的声音是要么治好要么去死。那之后她开了一家按摩店,熬着一眼望到头的日子,直到遇见蔡聪。
也许你也如我一般,对她盲人化妆师的身份产生些许好奇,但当我们目睹着女孩握紧有风的瓶口,任所有心爱之花“自由生长,无条件选择”,也就突然明白了,有的人注定为美而生。
图片
肖佳:“可能很多人觉得送花是虚的,但是我觉得那个虚反而能代表更真诚吧,我愿意给你花这些心思在这里,这种感情是实的,他买这种可以浪费的东西给我,我觉得是特别开心的,我不希望他给我一个花菜。”
图片
蔡聪:“作为一个视力障碍人士当然有很多很辛苦的时刻,比如我现在内心里面天天充满恐慌的就是,我们家小朋友要是开始上一年级了可怎么办呐。我听人说要做手抄报,当然手抄报也有非视觉的做法,但我很难想象她拿着这个到教室里去,别人会怎么说。
虽然自己是很接纳自己了,但是人呐你又不能离开了社会的环境去生活。你得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成天去面对社会环境里面的各种各样的障碍。”
图片
相比起来,蔡老师的名字似乎更为人知晓,他曾是奇葩说的辩手、杂志主编,也是公益机构合伙人、非视觉摄影培训师。而这些光芒背后的他,更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
他说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多么乐观的人,是一路的幸运造就了他,更是在这群保有共同经验的群体中得到关怀和慰藉。
图片
我当然跟其他小朋友一样
但是我觉得有一些人跟别人不一样
太讨厌了
图片
月月无疑是给人触动最深的一位。很小的年纪,还未曾认识冬季。
想把花送给舅妈,只是因为舅妈当真爱花。由于先天的视力障碍,月月从未真正看到过花,但当这些可爱的生命体相遇,某种回响越过枝蔓疯长的绿色,字字句句弹劾着凛然与权威。
图片
在做花艺的过程中,有一种花叫作“鼠尾“,花艺师薛楠问月月,怕不怕老鼠,怕不怕这株小花,月月说不觉得,因为她没有见过。听到这个答案,薛楠是沉默的。
事后,我问她,她说:“这是我第一次和视障人群如此亲近的接触,这种状态我不好言表,但我对他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些话、某些举动都好像会一下点醒我。
月月说不害怕老鼠,因为没有见过,我当时是沉默了的,首先觉得自己说错了什么,怕会让她意识到因为看不见,而对诸多事物没概念这件事情而伤心。毕竟“从未见过”是我无法去想象的,相当于世界是空,连白都无法用上。但月月她就是笑着,把这件小事解开了,反而她为我解了围。她很开朗,我很喜欢她。”
图片
月月:“其实吧,眼睛倒是没有啥困扰对我来说,因为我有盲文书。”
“我都不知道颜色是啥意思,但是倒不影响。”
“这花送给舅妈,我喜欢她的小花园。”
无聊的人很多,无聊的大人更多。我们不经意就会给识别层层设限,这样看上去大人们真的挺蠢的。
自由在年轻人的词汇里不是稀罕词,但趋于种种规则下,已经意味浑浊。今天,在这些未见的花束里,能看到自由生长,它们一支一支,一层一层脱去限制,清晰清澈,这是美的。这很幸福。
图片
他们不知道盲人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
图片
张苒的温柔是掩不住的。
长久的岁月里,她经历着视力逐渐溜走的痛苦,始终不愿承认自己是真的看不清了,直到2015年不慎摔下两米高的看台,她才终于下定决心申请了一只导盲犬。幸运的是,一年半之后,小沙果就来到了她的身边。
当我问及对她来说最亟待解决的是什么,她思索片刻抬起头,相比所有困扰和不便,她更害怕不被理解。
图片
张苒:“可能很多健全朋友们,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盲人。有的人还会问我,你听得见吗?你可以走路吗?你会吃饭吗?你看不到你吃饭怎么没有吃到鼻子上面去?他们不知道盲人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
图片
很多个时刻里,人们无法无视命运的不公,倒也轻易不愿直视。但无论如何,我不喜欢“凝视黑暗”的论断,仿佛每一次的凝视都是为了划破阴影,送去光。这时常令我怀疑,人们是否被赋予了这样的权利。
倒是眼前的他们——因为这个美丽项目所接触到的11位视障朋友——是如此的真实而坦然,不急不躁地触碰着生活发生的轨迹,早已通透过大多数人。
拍摄的间隙,他们时常被脚边细碎的杂物磕绊,却也戏称它们是“小腿的情人”,没事似的继续朝着不那么确切的方向走去。我望向他们固执的背影,连反抗都优雅。
深秋的北京,日子很短,一大伙人忙忙碌碌地追赶天光,拍摄不曾停下。
但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似乎都已铭记了那日花的触感,和这属于我们的足够用来沉默的时光。
感谢周彤、余琪、罗茜、潘小成、李翔、杨青风、傅高山和来参加花艺课的所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