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成都49中,一个几日里影响着无数人心情的名词。
事件刚被放到网络上就引起轩然大波。林同学母亲在微博中的“孩子没有被送到医院就被拉到殡仪馆”、“被告知事发时段的监控缺失”等自述点燃了所有网友的愤怒和不解。
事情一出,有人提问、有人质疑,更有甚者手持白色康乃馨在学校附近静坐。
每一个了解到这件事的人都在揪心地等待着一份详细的结果。
官方第一份冰冷敷衍的声明并不能够安抚人心,一时之间谣言四起,对学校的中伤、对老师的谩骂铺天盖地。仿佛这个事情已经得到了最后的结果。
怒火在主流网络平台中肆意蔓延,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无限延长,焦急笼罩着从网络中了解到这件事的所有人。
所幸,在事发后的第三天,一份完整详细的通报终于由新华社发表。
“微博,随时随地发现新反转。”这是网友的调侃与讽刺。
新华社的长文章一出,关于一直悬在空中的监控缺失、化学老师杀人、校方要求封口等谣言被直接击垮原本持续中伤校方甚至民警的部分网友立刻倒戈,将自己放在上帝视角,讽刺林同学的母亲,说她利用舆情、怪她欺骗大众;甚至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发声支援的网友。
发声似乎的错的,因为微博这个信息碎片的集成平台给网友带来的太多的反转,没有人知道自己会不会下一秒就“求锤得锤”,立刻被自己说过的话打脸。
02
但我们可以永远不发声吗?恐怕也不能。
不敢发声的情绪,基于害怕自己被真相打脸的心态而产生。
信息碎片化的如今让我们离“断章取义”很近而离真实故事很远,但发声何尝不是一种促进真相浮出水面的方式——相较于2017年发生的类似惨案,本次事件在第三天就已经有了详细的通报就已经证明了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
我们可以发声吗?我们应该发声吗?
排除刻意利用舆论扰乱社会秩序的阴谋论,每一个网友的发声支援,都在督促有关部门尽快给出一个尽责的、有温度的回复。
如果这个社会中没有人敢发达自己对一件事情的质疑和愤怒,没有人敢为了获得真相而发声,这个社会正常吗?健康吗?
人民言论自由的权利又是否只是宪法文件中的一句轻飘飘的话?
每一个发声都该是为了一个没有人愿意出现的“万一”,如果真的有这个“万一”被不了了之,受害一方的痛苦又该被如何弥补?
有人怀疑林同学母亲在故意讹诈甚至碰瓷,认为她口中性格开朗的儿子与同学口中略显内向的形象不符即是她对儿子并非真正了解的不负责任。
可是网友又有什么资格可以责怪一位刚失去爱子的母亲情绪激动呢?
没有人可以在至亲自杀的时候保持冷静,没有人可以在失去至亲的时候不给自己寻找一个“他害”的结果,因为没有人愿意相信自己不能成为已经离世的亲人活下去的理由。
03
有人认为网友的发声只是随波逐流、偏听偏信。但发声不应该被“上帝视角”支配。
发声不是为了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而是为了不让一件会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的事情被敷衍,是为了让真相来得更快。
人应该有愤怒,因为愤怒可以说明你尚未麻木,还未觉得这个社会无可救药,因为这能说明这还是个“值得”的世界;
但人不能只有愤怒,因为愤怒会让你失去冷静和客观,被怒火蒙住双眼、不顾一切,无视真相而活在自己编纂的阴谋论,甚至成为“有心人”的提线木偶。
如果在事发之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表现出责任担当,能够有揭示真相的勇气和魄力,公开该公开的、回应该回应的,后续谣言是否不会被鸠占鹊巢?
如果关注到事件的网友可以对违背常识的“内部消息”加以判断而避免对情绪遥控成为“阴谋论”的助攻,是否更有利于真相浮出水面?
可是没有如果,没有人可以预知事情的发展,也没有人可以提前明确自己会否被打脸。
但我们不能害怕被真相打脸,更不能怠于发声,没有人希望有“万一”,但没有人能够提前规避“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