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xin388_com
不合群真的酷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合群”成了一件挺酷的事。一个合群的人显得没特点,一个尝试合群的人被讥讽说很狼狈,
遇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我们却称赞他有“享受孤独”的勇气,抑或“走路带风”的个性。
可是那些不合群的人,他们真的过得怎么样呢?
我曾经正是一个最不合群的人。作为校园里出名的“独狼”,我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吃饭,从不参加任何社团和学院活动。
刚开学的时候同寝室的室友还会在结伴去洗衣房或者图书馆的时候礼貌性地邀我一起,可是被我下意识地婉拒了几次后也就识趣地闭上了嘴。
也难怪,社交这件事本就是有来有往,没谁会一直上赶着。
我的不合群甚至不是因为有其他的圈子和爱好。那两年里我不谈恋爱不追星,连游戏都打的是单机版的消消乐,“独”地纯粹又名副其实。
这样的我,看上去有个性到极点,但是我的脸上却并没有一个cool girl该有的张扬和肆意,眼神中时常透出的是茫然和空虚。
图片
我看着同学们成群结队大笑着经过我的时候,常觉得那样的笑我一辈子都不配拥有了。
不合群的我,其实一点都不快乐。
02.
图片
有合群的能力,才能做不合群的选择
很多人说合群是一种选择,但是这其实是建立在你有“合群”这种能力的基础上的。“合群”的能力,是不恐慌与他人接触的能力,是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能快速找到自我定位的能力,是不刻意扭曲自我也能与他人相融合的能力。
它让你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最大程度地活的舒服。掌握合群的能力,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堂“情商课“。
而能力,更是需要被锻炼的。我们的社会不倡导在家教育,把每个孩子都送进学校,为的不正是从小锻炼我们在“群”中生存吗。
在还没有掌握合群的能力时就做出不合群的选择,结局就是社交能力永远的退化。
就如那两年不合群的我,很多人觉得我的闲暇时间的空虚是自己不懂得挖掘。
但事实是,我不谈恋爱,因为没有朋友圈子也不参加聚会的我连认识男生的渠道都寥寥无几;
我只打单机游戏,是因为想到跟陌生人连麦的尴尬我就头皮发麻。
到后来“不合群”成为了我身上摆脱不掉的标签,偶尔在路上和别人并肩而行都能收到别人疑惑的目光,好像连这都成了稀奇的事情。
一开始的我以为自己选择的是不合群,到最后发现自己失去的是合群的选项。
图片
当我们身处一个无法摆脱的环境时,不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在其中发掘并融入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确实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增色剂。
合群,是大部分人最舒服的选择。
03.
图片
不合群要改,究竟怎样改?
《奇葩说》中的颜如晶,曾经是最不合群的那个人。
《奇葩说》奇葩说第一届海选时候的她连最基本的沟通都只能用点头摇头来进行,可以说是各路“奇葩”中最“怪”的那一个。
可是,她在奇葩说一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如今的她,成为了奇葩团队中的团宠,奇葩说大大小小的聚会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颜如晶选择的改变并非强行把自己扭曲成自己不喜欢的的样子,而是转换了思路,不愿意改变自己,就改变了环境。
离开马来西亚,进入新圈子的她,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归属感。
又如我自己,初入大学时我身边的所有人都比我优秀,自己便只能用“不合群”来掩盖心中的的自卑。
可是当后来的我选择去走进身边的人们,发现她们也不过是一个个可爱又平凡的人罢了。
图片
我们可以改变的从不只有自己的性格,更有环境,规则和诸多外界的因素,以及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
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渴望改变的心。
我们应当意识到,当下的“不合群”并不是一个最优的状态,我们完全有能力去改变多少有些变扭的现状,只需积极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对自我的追寻和执着与和环境和谐共处从不冲突。
所谓合群,自然不是要合天下所有的群,我们也没必要把自己塞进一块本就不合适的拼图。
但是更没有必要的,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为了不合群而不合群。
有人说“俄罗斯拼图告诉我们,合群了你也就消失了。”但是同样的例子,俄罗斯方块更能告诉我们“不合群,你更容易就出局了。”
为了追求独特性而放弃归属感,相当于为了他人的看法选择放弃自己的感受。固执地不肯改变,收获的只有自己的不快乐。
被独自困在“自我”的牢笼里的我们,是时候探出头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
不必走进被迫合群的泥潭,无垠的荒野里,一样可以找到一起看星星的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