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
两个月的实习期已经结束了。
站在阳台上眺望远方,可以看见星星点点、鳞次栉比的灯光。
//城市慷慨亮整夜光
//如同少年不惧岁月长。
陈粒的歌词马上浮现在我脑海。
说起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参加线下的实习,以前虽然有给文化公司供稿,但那说到底只是一份线上的工作,不够正式。
因此,实习结束之际,很想记录一下这段经历,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新媒体实习的感受。
图片
我所在的部门是一个有五百多万粉丝的公众号,属于情感领域的头部账号,单篇文章的阅读量基本都在10W+。
主编是一个年轻的96年男生,他毕业那年我刚好上大学。
因此他刚好乘上公众号兴起的浪潮,而我算是抓住了浪潮退去的末梢。
收入水平天壤之别,于是我去给他打工了。
实习的岗位是“新媒体编辑”
工作内容就是写稿子。
日程是这样子的,每周一下午开选题会,讨论一下新的一周各自写什么选题,以及膜拜一下前辈的优秀作品并在心里短暂地感到惭愧。
图片
是带着好奇心来应聘这份工作的:
好奇10W+账号背后的作者是什么样子的。
好奇百万粉丝的大号是怎样运行的。
好奇“工作内容是写文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根据结果论,光是解开了这份好奇就让我感到值得了。
实习之后我知道了,原来在百万粉丝的账号做编辑,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工作。只是互联网给一切带上了滤镜。
而作为小号,比如【云木说】这个公众号,只有我一个人在运营。
但一个超级大号甚至独立成一个部门,部门里有很多个人在做,写稿编辑、设计师、插画师、主编副主编......人多力量大,是真的。
至于“工作内容是写文章”这件事情,让我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注定不是一个喜欢给别人打工写文的人。
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浅尝辄止就好,可以分去部分精力,还蛮有趣。但如果让我全部的心思都扑在“工作写稿”上,我会抓狂的。
我讨厌日复一日的重复,倾向于为自己打工。虽然充满未知与不稳定,但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具备“建设性”的工程。
当然,这只是我22岁这一年的想法。
我也很想稳定,但是待遇好又稳定的工作,就好难得哦。所以可能要过两年再考虑稳定的事情,趁现在,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
接下来分享一点其它感想吧。
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是要考虑到晋升空间的。感觉做编辑的话,晋升空间非常有限,一般是“普通编辑→副主编→主编”。
但按照我的水平和并不存在的领导力、以及给人打工的耐心指数,晋升不太可能,顶多这家倒闭跳槽到那家。
不过,我始终坚信的一点是,我们有权选择任何一种方式去生活。
选择从事大学的专业或者进军其他领域;选择去私企大厂或者去体制内;选择工作上班或者自主创业;选择努力留在大城市或者脱离内卷回到家乡小县城......
这是我们自由的权利。
但我们永远不必苛责别人的选择。
生活就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很多时候人们看似不完美的选择,其实对自身来讲,是幸福指数最高的选择了。
是啊,或许我们压根不必带着“性价比最高”的评判标准去审视这个世界。
试着把“性价比”换成“幸福指数”
生活也就由第三人称视角转变为第一人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