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不答应他,他会不会不开心?”
“我刚刚开的玩笑过头了,他会不会一直讨厌我?”
“我这样做他会不会不开心?”
……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做任何事都会在心里询问自己以上的问题,这样做会不会让别人不开心,我这样做了别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相反的,我觉得能掩藏自己的情绪,不跟任何人起冲突是高情商的体现。
但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我并不喜欢自己这样的行为方式。
但它已经融入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拒绝或者表达我自己的情绪成了很困难的事情。
这样的性格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奇葩大会》中,蒋方舟对于自己讨好型人格的讲述,这些困惑像找到了发泄口一样。
图片
02
初中的自己还是个被家里人惯坏了的小公主,做事情无法无天,很多时候只考虑到自己的心情。
比如遇到喜欢的男孩子就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考虑那个场合是否会让他尴尬。
有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就让朋友去帮我做,也不管这样她们喜不喜欢。
有时候说话口无遮拦,即使对方已经尴尬到脚趾抓地,我依旧继续。
可是这样下来,让我几次失去我初中时期的好友,她们甚至说出了如果我要跟她们一起去毕业旅行,那么她们宁愿不去的话。
喜欢的男孩子觉得我粗俗,觉得我是个很“奇葩”的人。
这些东西在我上了高中之后疯狂的冲击着我,我不停的思考,如何去做一个让大家喜欢的人。
因为一种惯性思维,我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第一个认识的人,我就会一直跟她做朋友。
但是高中里第一个认识的人,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并且脾气暴躁。
为了维持这一段关系,她说去做的事情,我都会说好,我也处处迁就她容让她。
后来转班,我遇见了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子。
为了和她做朋友,我刻意去迎合她的期待,即使我不喜欢什么事情都要陪着她做,不喜欢出去玩要接送她回家。
但是为了避免冲突,我隐藏了自己的需求,我不会去跟她表达我的情感需求,有时候我觉得我比男朋友还要体贴。
我很害怕她觉得我有一丁点不好,所以连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我都没有办法坚持。
后来有一个朋友说,我就像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压在了无底洞,浮在表面的我是一个只会对别人好的我。
这样的我持续了整个高中,大家都夸我是个温柔、善良体贴的人,赞美的词从不吝啬在我身上。
之后遇见的人几乎都这样夸着我,她们喜欢和我玩。
但是有一天,一个朋友跟我分享日常,我下意识就顺着他的意思说了下去。
结果他讽刺的说了句,“我要是说屎好吃,你是不是也说可以。”
我当时愣住了,我开始意识到,为了能够维持好关系,保持一种被人喜欢的需要,我是不是放弃了什么。
图片
03
后来在《奇葩大会》上,我看到蒋方舟提起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我真的是感同身受,我也想要做出改变。
我也很幸运,有了解我的朋友。
她们在听完我的苦恼之后,都非常支持我去改变。
我将大多数时间留给自己,玩游戏、看电视,买很多很多书看。
拒绝无效社交,也减少了自己与不同人打交道的频率。
在一次聚会上,我被人用话暗暗讽刺,我没有像以前一样装作没有听见或者用玩笑遮掩过去,而是生气地骂了回去。
我记得我没有因为这样惶惶不安,反而很开心,还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的朋友也没有因为我的改变而变少。
闺蜜对我说,我不会因为我们两个发生矛盾而选择跟你分开,矛盾是用来解决的,我也不会因为你的拒绝就怀恨在心,我知道这是你的需求。
我也因为她们狠狠的感动了一把。
其实比起讨好别人去保持一种关系,不如就着自己个性去散发魅力吸引别人。
就如蒋方舟提到的,放弃自我而去营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那么吸引来的人也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欣赏你的人应该是永远欣赏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的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