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起因是这两条公众号留言,开心的原因在后面。
图片
Q:
关哥,有个重疾险理赔的问题咨询下。
看到两个重疾理赔案例,都是确诊癌症后,住院手术结束出院 15 天以后打印了病理档案才获得赔付。重疾不应该是确诊就可以赔付,用赔付的钱治病吗?
病理证明这类要住院治疗结束后才开的出来的证明,不是很耽误治疗吗?家里有几十万还好,等着重疾险的钱救命就完了。
以前一直觉得自己买了重疾,流动资产留够一年生活费就好,现在看来得常备一二十万以防不测呢。」
A:
是这样的。恭喜你get到了保障体系的一部分理念。
1、保险的基本原理是「损失补偿」,先有实际(财务)损失,然后补偿。而不是直接「替我们付钱」。
2、这里的病理报告,并不等于治疗结束,很多癌症的治疗是从这里才刚刚开始。「确诊」本身也有个过程,需要资料,而不能靠「口头诊断」对不对?
3、风险不可能全部消除,保险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的作用是「降低财务风险」。买了保险不等于可以留很少的流动资金。
4、除了重疾险,还有社保、还有百万医疗,这些都可以降低「确诊」过程中的支出。
这就是我总在强调的「保障体系」的意义。
图片
Q:
关哥,有个问题,我刚才在看百万医疗险产品条款,发现特定疾病清单中有很多深颜色标注的是不在保障范围之内的。
图片
那么,如果患这样的重大疾病,本来就已经是不幸了,原本以为保险能够帮自己缓解一下当下的困难,结果才发现,自己需要做的手术不在保障范围之内,那我这个保险不就白买了么?
而且也很不理解,治疗冠心病,最有可能的手术就是冠状动脉搭桥,支架植入手术,但是这个却不在保障范围之内,那还保障什么?这些条款和标准又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呢?是把大概率的手术都排除掉吗?这样让我感觉买了保险心里也不安全。
A:
你看到的那些加深颜色的,是在特定疾病清单里,意思是不属于「特定疾病」,所以不在「特定疾病责任」里报销,但是可以在「一般医疗保险金」报销呀。并不是说这个百万医疗就不赔了。
图片
特定疾病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有些不够严重的,但比较常见的,就特别标明出来。比如心脏动脉支架植入,并不属于「开胸手术」,所以不是「特定疾病」。
Q:(知识星球补充提问)
关哥,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要把一般疾病和特定疾病分开来?百万医疗不是什么都保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免赔额不同吗?我在条款里面好像也没看到。
A:
「特定疾病」的 200 万保额,是在「一般疾病」的 200 万保额基础上继续赔付的,也就是 400 万。
图片
回答完这两个问题,提问者表示明白了。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能明白,如果不明白,会不会继续留言向我提问呢?
为什么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开心事呢?
第一,有人在认真的看条款、看案例。而且看的同时,在思考。把功夫做在投保/理赔前面。
第二,发现了问题,自己理解不了,主动提问,获得了答案,对保险的认知又多了一点。并且优化了自己的保障体系。
「以前一直觉得自己买了重疾,流动资产留够一年生活费就好,现在看来得常备一二十万以防不测呢。」
——不一定需要这么多钱,但是理念是对的。
第三,发现问题后,没有简单粗暴的得出「保险就是骗人的!」这样的结论,而是心平气和的探讨问题本身。
——作为一个「自认为在努力做保险科普,帮助了很多人,也面对了很多误解」的人来说,总结到这里简直要热泪盈眶了。
图片
大家念书的时候应该都学过「唯物辩证法」:
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文章写得再好、道理剖析得再清晰、播客聊得再欢乐,都是外因。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并且寻求满足需求的工具,才是内因。
我这个外因能做的,就是在内因旁边疯狂甩头,引起内因的注意。但还要注意要甩得姿态优美些,不引起反感。
所以,当有内因注意到我的甩头,并且通过我疯狂的舞姿,感受到了内心的蠢蠢欲动,我怎么能不高兴、不热泪盈眶?
图片
希望有更多人跟我一起甩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