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咱们先假设两个场景:
【场景一】
你家亲戚,关系不错,人品靠谱,也经常走动。突然有一天想跟你借 20 万,理由是要买房子,三天内就要交首付,但是他的钱在理财产品里,还有一个月才到期,手头就差这 20 万,回头理财到期了就还上。
【场景二】
还是这个亲戚,还是要买房子,还是首付差 20 万,但是家里经济情况并不理想,房子是掏尽家底买的,这 20 万是死活凑不出来了。亲戚说,买完房子再赚钱慢慢还。
假设你手里有 20 万闲钱,这两个场景,你更倾向于借给哪一个?
图片
咱们再假设两个场景:
【场景一】
一个朋友,交情不错,人品可靠,就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收入低,又没有医保,自己收入也勉强温饱,几乎没有什么积蓄。
突然某天父亲急病住院,花费巨大,还需 20 万治疗费用。家里亲戚已经借遍了,无奈找到你借钱,10 万不嫌多 2 万不嫌少,指天发誓将来一定会还。
但你心里很清楚,以他的情况,且不说父亲能不能治好,还要往里扔多少钱。就算治好了,以他们家的收入情况,这个窟窿不知道要补多少年。就算有钱还,债主那么多,也不一定先还给你。这钱借出去,三年五年都不一定要得回来。
【场景二】
还是这个朋友,还是这个情况,但区别是朋友的父亲有一份百万医疗险。朋友说,大部分医疗费都能报销,但是理赔要走流程,所以需要一笔钱先自己垫一下,只要出院之后办理理赔,赔付款下来了,马上就能还。
请问,这两个场景,你更倾向于借给哪一个?
图片
图片
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前些天分析了为什么重疾确诊了不马上赔付,貌似颠覆了很多人对保险的理解。
图片
同时也有不少朋友继续追问:
图片
「损失补偿原则」和「保障体系」的概念已经在开头那篇里讲过了。我们今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这件事。
图片
咱们仔细想一下,都是借钱,两个不同场景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一个是确定将来有钱还,眼下借钱,是急用周转。
一个是不知道将来有没有钱还、什么时候还,眼下借钱,就真的是借钱。
好,不论你自己的答案是什么,借还是不借,咱们都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你借别人钱的时候,是否希望看到对方有明确的还款能力?
2、假设你自己是那个借钱的人,你希望自己是「借钱周转」还是「借钱救命」?
3、你觉得跟别人借钱的时候,哪一种情况腰杆子更硬一些?别人肯借给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好比买房去银行贷款,为什么要提供征信?为什么要看收入流水?因为银行需要确认你有还钱的能力。
为什么银行敢贷款给我们?因为除了信用过关,还有房子做抵押。
为什么银行都敢借,很多人仍然觉得还款压力很大?因为自己也不确定能不能持续还贷。
很多人说银行「晴天打伞雨天收伞」,那别跟银行借,跟亲戚朋友借,北上广深一套房子大几百万,找几个有钱亲戚借一借不就有了嘛。跟他们签个30年还款协议,看看他们同不同意?
保险也一样,找个亲戚朋友,每年给他几百块,得病住院了让他啥也别问,直接掏几十万出来给我看病,看看他同不同意?
图片
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下理赔流程,就会知道,医疗险理赔需要医疗费用发票和全套住院病历(包括出院小结),即便是有社保统筹直接结算,也确实需要自己先交押金、垫付住院费用。
但实际上,治疗往往都是分阶段的,而且很多百万医疗险都有垫付功能,也可以跟医院协商操作「24小时紧急出入院」(虽然难但也是可以沟通的),很难出现真的「一直一直住院,一直一直交钱,却始终得不到理赔」的情形。
高端医疗险甚至可以不用带钱,直接把直付卡扔给医院,出院再算账。但是能买得起高端医疗的人,大概率也不会没钱垫付。
可是,就算出现了这样的极端情况,需要去借钱,因为有保险,借钱的底气是不是也足一点?毕竟「出院理赔就有钱了」,别人是不是也更容易借给我们呢?
没有保险,连这点底气都没有。
当然,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让自己陷入这样的极端窘迫的境地,不要只给自己留唯一的选择。
财务配置的基本原则中,本来就应该准备「应急资金」,6 个月生活费起码要有的吧。毕竟不是什么风险都能靠保险解决的。
而且,就算是不想浪费利息做理财,也不能把所有钱都放进「取不出来」的产品里。至少有一部分是可以随时赎回的吧?
还是那句话,保障体系是很多层级的组合,不是单靠某一类产品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