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这两天在上海,勾起了很多读大学时的回忆。
一大早去文图占位子自习,中午在国定路上买桂花糕和麻辣烫吃,晚上到南区后门买个炒饭,吃完觉得罪恶,再翻进南区操场跑它个八千米。
周末骑着自行车在四平路上一路狂踩去做家教,偶尔还能看见孙雯在排球场打球。一转头,听说楼上的学姐拿了MIT的offer。
是青涩而美好的回忆呢。
图片
下次来应该安排一次母校之旅(图from@复旦大学EMBA项目)
其实作为一个东北妞儿,刚来上海是很不适应的。夏天极热,冬天又极冷,人生中第一次起热痱子第一次长冻疮,都是在上海。
夏天的热还能抗,多冲几次冷水澡也就是了。但冬天实在难熬。气温明明也不是很低,但大概是由于湿度大,体感上,零上几度比东北零下十几度都难受。
我印象极其深刻的一次,晚上在三教自习,天黑后骑自行车回宿舍,这一路上给我冻的呀,简直无师自通了缩骨大法,整个人都小了一圈儿。骑车带起来的小风儿,瞬间就能透过好几层衣服,直接吹进身上每个毛孔里。
回了宿舍也不好受,没有暖气,那时候也不给装空调,更不允许用加热电器。在外面穿件羽绒服,进屋了不但不能脱,还得再加一件棉袄!
于是,我一边和室友们瑟瑟发抖,一边给这些生长于江浙沪,不知暖气为何物的女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描述北方的冬天有多舒服。
室内二十六七度,屋外下着鹅毛大雪,屋里穿背心啃雪糕,又热又干,搞不好就要飙鼻血。
读中学时,很多男同学冬天的穿衣模式是:短袖T恤+羽绒服。进了教室羽绒服一脱,跟过夏天看不出什么区别。坐在暖气片旁边的人经常会不小心被烫到,我们都习惯了,上着课突然从教室斜后方传来一声惨叫。
也不知道现在的暖气片还烫不烫人,大学宿舍有没有装空调。
回忆漫长,年纪渐长,略惆怅。
图片
但是有暖气也有个缺点,会多一个「暖气爆裂漏水」的风险。
最近暖气试水,我邻居家就漏了,水顺着楼道一直流到一楼,跟水帘洞似的。邻居大妈这个上火,本来好好的在三亚晒太阳呢,刚回来就来这么一出。关键是不光自己家淹了,楼下也被淹得墙皮也掉了,家具也泡了。
不光得上门道歉,还得赔偿人家的损失。运气不好再遇上个胡搅蛮缠的,且折腾吧。
这事儿,我自己家和咱们读者家都遇到过,宝贵经验在这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