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记得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话题:穷人家的孩子什么时候最深感无力?
“穷人家的孩子深感无力的,是在任何年龄,都要反过来理解父母,甚至谅解父母,因为你知道他们已经尽力了。”
“你无法想象无法理解穷人家的孩子身上那种没有底气的自卑,他们的自卑感已经刻进了骨子深处。”
图片
那些几千块的鞋子,几百块钱的口红,甚至大几十块的外卖,你压根就没想拥有过,你知道那不是自己该有的消费品。
明明自己已经很懂事了,那些花花绿绿你都没想过,但是面对毕业离校带不走的一床被子时,你还是会觉得不安。
这就是穷人家的孩子。
穷人家孩子身上的自卑也总是如影随形,自信总是会一点点流失。
这种自卑不会被用省下来的生活费买到的光鲜所掩盖;
这种自卑让我们难以接受关爱,害怕承受期许;
这种自卑束缚了我们的手脚,不敢大胆爱,不敢肆意闯。
图片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每想要一件东西都要考虑很久很久,要考虑怎么向家里开口才能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感,要考虑怎么减轻家里的负担,十几岁的年纪就要为钱烦恼。
要考虑家里的情况不敢放手去做,考虑到父亲的年纪,不敢读太久书,不想父亲一直辛苦。
虽然每次他都会说你只用担心学习,其他的什么都不要考虑,可是每次要生活费时还是会被责怪不节俭......
遇到喜欢的人也不敢去追,感觉自己配不上,永远也不敢大胆尝试,不敢思考未来,穷人家的孩子总是深感一无是处。
图片
这种无力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慢慢长大的远行路上才一点一点滋生的。
记得小时候经常帮着家里干活,从小学开始就自己洗自己的衣服,也会帮家人洗,会帮着家里做家务,帮着家里干农活。
每逢农忙的时候有一个叔叔会来家里帮忙,他是城里的,每次来都骑着一辆自行车,有时天气热还会戴着一顶帽子,高高瘦瘦的很是儒雅,像是老电影里走出来的。
他对我很好,每次来都会给我带好吃的还会给我钱。但是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他的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小时候懵懵懂懂,认为自己家根本就不穷只是节约了些,认为像我这个年纪的孩子帮着家里做事应是常事。周围也大多是放学后一起在土地上飞奔的小伙伴。
图片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足迹的远去,随着眼界的扩大,才明白:啊,原来我们家是穷人家啊,原来有些孩子的童年不是家务不是谷堆不是柴火......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好像一只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繁华。
再大一些,周围家境好的朋友假期时会讨论去哪里玩,会讨论那些我未曾到过的地方,那些我未曾接触过的事,那些我未曾见过的人......
我也会想,会计划,可总是犹犹豫豫,最终时机过了,也就不了了之。那些对我来说不是必要的,我这样告诉自己。
图片
曾经有人跟我说,要么出去走走要么多看看书,身体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当经济条件不允许我在路上时,我想我只能通过多看看书来填补我对这世界的一切想象。
对于我们而言,貌似只有发奋图强这一条路可以走,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备考,肩负的东西太多。
可靠高考孤注一掷最终走出之后,现实还是会告诉你,你就是缺少一些东西,缺少勇气,缺少运气,缺少条件。
“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那该多好啊。
“还没机会跨过山和大海,就已经明白了,平凡才是唯一答案。”
图片
人人生而不同,我知道那些轻歌曼舞飞车走马的生活从来不属于自己,纵使羡慕,也绝不阿谀奉迎。
作为穷人家的孩子,可能大家都是迷茫着害怕着,但依然是在往前走。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决定的,我想即使是穷,父母和家庭也一定在能力范围内给我们最好的了。
他们尽力地给,我们全力地活。
用我们的双手不断向上攀爬,爬出困囿我们的深井,紧攥住那照进来的一束阳光。
图片
忽然想起来电影《无问西东》里面的一句台词,
“如果提前了解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我想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