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许多人认为,人的本质是复读机。
其实未必,我总觉得,人类的本质是比较精。
图片
小时候,我就很不理解,为什么一群小朋友围着吃饭,我妈一定要跟我说:“你看弟弟吃得多快,吃得多香,你做哥哥的还比不上人家弟弟”。
我看了弟弟一眼。
他扒拉着碗里的饭,把腮帮子塞的鼓鼓的,还不时瞥向我,给我递来一个冷酷的眼神,仿佛在说:“你个弱鸡”。
正中我妈下怀。我飞快地就把米饭扒进嘴里,决心要比弟弟先吃完。
结果最终还是因为最后一口实在咽不下去而败下阵来。
一开始比吃饭,后来比学习成绩,再后来比找对象......
妈妈把比较当作她“挫败教育”的工具,不管我做什么事,他们都会努力搜寻一个比我好的对象,借此刺激我。
图片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行为方式的缩影。在中国,同侪压力或泛同侪效应简直到了一个极端的程度。
你期末考的不好,过年我还怎么在亲戚面前抬起头来?
你这么大了还没成家,别人问我我的脸往哪搁?
你看人家某某都二胎了,你还不打算要孩子,别人会以为你是不是有问题?
......
图片
一直以来,我们很多人,好像都经常被“别人家的孩子”打压。
不管做什么,似乎总是没有其他人做得好。每次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情,期待得到父母的一句夸奖的时候,回来的却是一阵挖苦讽刺。又或者,是不屑一顾。
小时候总是永远的那句:“这是为我好,你长大了就懂了”。
可是后来,我们习惯了隐藏自己的努力,习惯于把所有事情憋在心里,过早便失去对爱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
那些看似不褒不贬的话里藏了细细的不满,像针扎过,留下细密的疼痛,却又难以言说。
也像是一盆冷水浇在心上,本来就没有燃烧成熊熊大火的小火苗,只剩下被浇灭过后的浓烟,呛得眼泪直往下掉。
图片
其实,只有自己知道,付出十二分努力的自己还是比不上他们口中的某某,这种感觉是多么让人颓丧和难过。
实际上一直以来,是多么渴望自己的努力可以被看见,可以被肯定,可以被表扬,可以成为他们的骄傲。
哪怕,就一次、两次,就这么变得普通而平常也仍然是骄傲。
图片
长久的被打击和比较,让人也不免陷入了一个泥潭。好像什么事情上,都想争个“好”,想被别人羡慕,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想成为做得最好的那个人。
可是有时候也因为被各种无缘无故的比较,所以只好在所有事情上都装作满不在乎,装作毫不在意。
时间久了,就很容易让我们掉入一个万事逃避的陷阱中去,让我们总是很轻易的自我和解。
比如同一个工作任务,如果上司每次都下意识地安排其他同事来做,不安排自己,是因为“其他同事更擅长这个,我有其他擅长的方面”。
比如部门开总结会议,其他同事都能说出一堆最近跟进的事情,自己却怎么也憋不出几件事出来,是因为“我做的工作都是长线的,一时半会给不出什么结论”。
甚至到最后,就直接跟自己说一句,“比不上就比不上吧,比来比去挺累的”,以“我其实不是很在乎”来终结自己的焦虑。
图片
我觉得,那些无端比较带给我们的后遗症真的需要警惕,自卑逃避需要警惕,但这种包裹着轻易承认的自卑和佛系态度的逃避,更需要警惕。
这种隐形的后遗症,基本就是我们不快乐的罪魁祸首吧。
图片
一直很羡慕,那种被肯定、被夸赞的孩子,眉宇间总是带着一股自信,一种坦然,永远不担心被看轻、被嫌弃。
但是当我想通这一切时,对于那些无形有形、无端有端的比较,我发现直面他们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图片
被无端看轻比较时,没必要纠结和失落,那不是我的追求,如果我内心并不快乐,那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我们不能因为活在别人评判的世界里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但是我们心里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我们真的是没做得很棒时,我们也要懂得勇敢面对。
不喜欢的菜就吐出来,不要在别人审视的眼光里吞进肚子;喜欢的事就要努力去追,只要你有明确的目标,就不必在意别人的议论。
就像我现在一点也不羡慕,弟弟吃饭比我快还比我多,因为我的快乐是胃和身体健健康康;但我也永远不会服气有人在人间比我过的快乐,因为我永远都要为了快乐而努力~
一定要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