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要为真理而斗争,欢迎回到2049。今天再送一部华为Mate40 Pro保时捷典藏版,详情请查看公众号首页下方的惊喜按钮,感谢老板支持。
公元前212年,罗马大军降临西西里岛的最大城邦叙拉古,可此时,叙拉古的战士都在外征战,城中只有老幼妇孺,面对来者不善的罗马人,年轻的城邦新主希罗慕斯一筹莫展,他根本想不到该如何抵挡强大的罗马舰队,眼看叙拉古即将遭遇毁灭的浩劫。但就在此时,希罗慕斯想到了传奇的百手巨人——阿基米德。于是在生死存亡之际,阿基米德暂时停止了知识水平的提高,他带领城邦百姓拿着镜子走上城墙,然后在阿基米德的统一调度下,所有人把镜子组成了一面巨大的凹面镜,并把阳光聚成一点,照射在了罗马军队旗舰的主帆上,一时间,船帆迅速燃烧起来,而且火借风势,越烧越旺,罗马人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阿基米德的新武器,于是罗马舰队调转船头、仓皇逃走,罗马大军主帅马塞拉斯苦笑着说:这是罗马和阿基米德一个人的战争。
图片
阿基米德光束武器
当然了这段精彩的故事,其实只是一个传说,因为当时的生产水平,根本不足以让铜镜具备如今玻璃的聚光性能,更无法点燃船帆,而把一块块小平面镜汇聚成一面巨大的凹面镜,这本身就是基本做不到的,就算可以做到,罗马人的船也不可能固定不动,一大堆人举着一大堆镜子,还能做到有效瞄准,你以为这是朝鲜团体操表演么?所以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老百姓举起镜子,起到了一定的聚光效果,最终严重干扰了罗马军队的视线,同时也会对船帆产生一定的升温作用,然后一支点着的箭矢飞向船帆,完成纵火。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确信,阿基米德已经掌握了凹面镜聚光的原理。人类对光的认识,由此开始。欢迎收看大型娱乐节目回到2049第六季第12集《光学简史》。
那么阿基米德是否就是有据可考的、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研究光学现象的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早在公元前400多年,遥远的东方一位神秘的传奇人物,便开始了最早的对光的研究,此人就是墨子。围绕在墨子身上的谜团,有太多太多,但不论如何,墨子担得上“科学先驱”这个称号,他不仅定义了圆形、正方形、三点共线、十进制,阐述了杠杆原理,甚至还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与第三定律,即惯性定律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而在光学上,墨子则通过小孔成像实验,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但遗憾的是,墨子所开创的科学精神,虽然在今天成为了某些国人包装自己的工具,并讥讽中国古人没有科学精神,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它却并没有在古老的东方得到传承,唯一幸运的是,中华文明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前行的脚步。而在西方世界,另一个伟大的民族,则不失时机地举起了科学的大旗,他们就是古希腊人。
图片
小孔成像
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写出了《几何原本》与《光学》,阿基米德科学地定义了浮力定理与杠杆原理,而托勒密则打算在亚历山大,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在《光学》一书中,欧几里得探讨了透视的原理,并解释了眼睛为什么可以看到物体,他认为这是由眼睛发出的光,直射到物体上,才使人可以看清物体。也在同一时期,托勒密提出了折射定律,指出入射角与折射角成正比。当然了这些解释其实都是错误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这些猜想至少证明,古希腊人已经开始用一种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解释世界,只要理性不死,问题终将明了。就这样,关于种种光学现象,古希腊人提出了不计其数的猜想,提出猜想,也是古希腊人的一大业余爱好。但是这些支离破碎的猜想,还并不能使对光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它们只是一些鱼龙混杂的心得,而要想把这些心得变成一门科学,就需要一个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吸收,最终,历史的进程选择了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赛姆,光学的启蒙时代正式到来。
图片
欧几里得
图片
海赛姆
得益于阿拉伯帝国对西方世界的征服,古希腊学说如潮水般涌向东方,其中自然也包括那些众多的光学理论,不过对于这些古希腊学说,阿拉伯人并没有采取拿来主义,他们选择了批判性的吸收,光学也是如此,大约在公元1000年的时候,海赛姆就通过实验证明,人之所以可以看到东西,是由于物体上的光线反射进入人眼,就此,他推翻了欧几里得关于人眼发出光线的理论。进一步的,海赛姆还对人眼进行了细致研究,并提出了视网膜、角膜、玻璃体等沿用至今的概念。最终在对古希腊光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的吸收之后,海赛姆写下巨著《光学全书》,现代光学由此发端,所以海赛姆就被称为“光学之父”。
图片
《光学全书》
不过随着阿拉伯帝国的由盛转衰,阿拉伯人也没有将包括光学在内的科学发扬光大,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启,科学的接力棒,再度由东方传回西方。1601年,伟大的意大利天文学家,人称人肉望远镜的第谷·布拉赫往生极乐,他的学生兼助手约翰尼斯·开普勒继承了他的衣钵,在对第谷留下的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与缜密的分析后,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所以当时人称开普勒为天空立法者。事实上,开普勒本有可能成为上帝代言人,因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已经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子,但很遗憾,开普勒的数学水平,虽然在当时已经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可以说他已经通晓了当时所有的数学,但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需要的是新的数学,所以历史的进程最终选择了牛顿,因为他发明了新的数学武器——微积分,当然了这是后话。
图片
开普勒
其实不论是第谷还是开普勒,他们在观测星空的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这就是星光的折射问题,我们知道,地球之外是广袤的真空,所以星光进入大气层之后会发生折射,这种折射的存在,就会导致观测出现偏差,这个偏差是不能不考虑的。由此,开普勒提出了近似的光折射定律,虽然不是很精确,但基本上也够用了,毕竟开普勒研究的是大尺度的宇宙。但是如果回到地球,近似的折射定律就无法满足人类需求,于是荷兰物理学家斯涅尔通过精确的实验,得到了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折射定律,也就是对于折射率一定的两种媒介来说,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是一个常数。但是斯涅尔当时其实也只得出了一个实验结果,并没有严格的数学推导作为保证,原因还是数学功力不到位,所以要想把折射定律变成一种理论确定下来,还需要一位数学大神对其进行完善,此人便是笛卡尔,借助着自己发明的直角坐标系,笛卡尔很轻松地便把折射定律转化为精确的数学语言。除此之外,笛卡尔还发明了近视眼镜,这才有了今天备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黑色镜框,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是笛卡尔把光学带进了科学的大门。
图片
斯涅尔
图片
笛卡尔
既然成为了一门正式的科学,关于光的种种性质,就要透彻地研究一番,人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速度的,那么光到底有没有速度呢?对于这个问题,笛卡尔本人持否定态度,因为他并没有发现光存在速度的任何迹象,换句话说就是,笛卡尔认为光速是无穷大的。而第一个意识到光速有限的人,则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至于伽利略是如何意识到这一点的,如今我们不得而知,但即便强如伽利略,他也只是意识到光速有限,至于光速到底是多少,伽利略还是无法得出精确的结果。事实上在1607年,伽利略曾经做过一次测量光速的尝试,他安排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1英里的两座山顶,每个人手里拿一盏灯,第一个人先取下灯上的遮光板,当第二个人看到光的时候,也取下自己灯上的遮光板,而当第一个人看到光线传来时,计算一下其间的时间间隔,然后用2英里除以时间,就可以算出光速。伽利略的思路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但光速实在太快,传播2英里,其实只需要大约0.00001秒,人根本反应不过来,所以虽然咱们没有查到伽利略测得的光速到底是多少,但可以想见,这个结果一定是严重偏小。
图片
伽利略
图片
伽利略测量光速
那么谁还可以想到更好的测量光速的办法呢?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当时,罗默正就职于巴黎天文台,由于伽利略在此前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所以罗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伽利略卫星进一步暗中观察。结果他发现,在地球远离木星的过程中,木卫一在木星上的投影,出现的时间要比理论预测的结果稍晚,而在地球靠近木星的过程中,木卫一在木星上的投影,出现的时间则要比理论预测的结果略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木卫一的公转速度,本身就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但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极小,本着奥卡姆剃刀原则,可以基本排出,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么真相只有一个,这就是光的传播是有一定速度的。可以说相比于伽利略纯粹的主观意识,罗默的观测在客观上,让人类真正意识到,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而非无限的。
图片
罗默
也几乎在同一时期,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估算出了日地距离大约为8700万英里,即1.4亿千米,这与真实的日地距离已经十分接近。于是结合罗默的观测数据和卡西尼的测算结果,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得出结论:光速大约为每秒22万公里。当然了这与真实的光速,还是存在着不小差距,但我们相信,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随着天文观测的逐渐精准,光速也会越来越精确,但问题是,这个办法过于麻烦,因为天文观测往往一观测就是好几年时间,人生苦短、只争朝夕,所以万般无奈之下,人们还是回到了伽利略的老路上,当然了走老路要换新鞋,总穿着伽利略那双破鞋,是不可能测出真实光速的。那么新鞋到底应该是AJ还是椰子呢?
图片
卡西尼
1849年,法国科学家阿曼德·斐索想到了一个绝妙办法,这就是旋转齿轮法测量光速。简单来看,这种测量办法就是,在光源与镜子中间放一个齿轮,齿轮的齿恰好可以遮住光线,而齿之间的缝隙则可以透过光线,如此一来,在观察者眼中,光就会呈现忽明忽暗的变化。而这一明一暗的时间间隔,就是光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由于齿轮的转速是可调的,所以通过齿轮,就可以精确得到光线走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可见斐索的方法,就是对伽利略方法的一种极大的优化,它主要优化的就是对时间的测量,就这样经过多次实验之后,斐索得出结论,光速约为每秒31.3万公里,这与真实光速已经是十分接近了。后来,斐索的法国同胞傅科,又对斐索的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他把齿轮改成了旋转的镜子,这被称为测量光速的旋转镜法,依靠这一方法,傅科测得光速为每秒29.8万千米,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再后来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更是把旋转镜法发挥到了极致,他利用八面镜法,测得光速为每秒30万千米。当然了随着电磁理论的登场,进入20世纪后,什么微波谐振腔法、激光测速法,也相继得到应用,光速的具体数值变得越来越精确。而到今天,我们再也不用为测量光速伤透脑筋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如今的光速是定义出来的,2019年国际计量大会,将米重新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所以光速就是一秒299792458米。
图片
斐索
图片
旋转齿轮法
图片
傅科
图片
旋转镜法
图片
八面镜法
说到测量光速,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对于这样的大问题,天才般的牛顿有没有考虑过呢?其实牛顿还真想过这个问题,在其1704年发表的著作《光学》一书中,牛顿提出,光可以在一秒内穿越地球16.6次,大约就是每秒21万公里,至于这个21万是怎么得出来的,牛顿没有明说,应该是参考了罗默和惠更斯的数据,当然了依牛顿的脾气,就算是参考了,别说参考了,哪怕是抄的,他也绝对不会承认。不过虽然在光速这个问题上,牛顿没有作出什么突出贡献,但在光学研究的另一领域,牛顿却让世人彻底改变了对光的认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光的色散实验。事实上在做这一实验时,牛顿还没有提出微积分和牛顿力学,所以说牛顿是以光学研究,踏入科学殿堂的。在光的色散实验之前,人们都认为,颜色是物体本身的性质,但牛顿却证明,我们所看到的某物体的单一颜色,其实是不同色光所组合的结果。同时色散现象也说明,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会随着频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而频率不同的直观表现,正是不同光的颜色之别。我们知道,频率是波具有的性质,所以此时的牛顿,距离光的波动说已经非常近了。后来牛顿为了展现自己比胡克的知识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又通过两块透镜,发现了神奇的牛顿环,牛顿环所展现的,其实正是光的干涉现象,到这时,牛顿距离光的波动说,可以说只有一步之遥,只要他想,随时都可以让波动说横空出世。
图片
牛顿色散实验
图片
牛顿环
但牛顿却并没有对这个问题产生太大兴趣,他转而做起了另一个自认为更重要的工作,这就是改进望远镜。当时,正值天文学大发展的年代,这种大发展主要得益于伽利略对望远镜的发明,但是到牛顿时代,天文学的发展开始进入瓶颈期,原因就是由苏格兰数学家格雷戈里设计、胡克完成制造的格雷戈里式折射望远镜,其精度很难获得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制造望远镜就需要磨制镜片,这个活儿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当时也没有什么工厂,更没有什么数控机床,各路天文学家只能自己动手,再加上当时的测量技术不是很完善,稍有偏差,镜片基本上就报废了。比如说开普勒就很悲催,这哥们的手不是很巧,干不了磨镜片这样的细活儿,所以进行天文观测,只能求助于他人,据说开普勒曾向伽利略借望远镜,但被伽利略拒绝了,如果开普勒当时能有一架更好的望远镜,天文学的历史是否会被改写呢?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图片
格雷戈里
图片
折射式望远镜
但是牛顿发现牛顿环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借助牛顿环,牛顿就可以精密地检测镜片的精度,也就是说,牛顿环就好比是一把尺子,有了这把尺子,就可以在磨制镜片的过程中不断调节,从而大大提高了磨制镜片的成功率。但即便如此,磨制镜片仍然是一个麻烦活儿,于是牛顿任性了一把,他索性重新设计了天文望远镜。之前格雷戈里式的折射望远镜,需要用到多个凹面镜,至少也得是两个,但牛顿发明的反射式望远镜,却只需要用一个凹面镜。据说,当牛顿意气风发地把新式望远镜,摆放在皇家科学院案头时,本以为会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结果没想到,却遭到科学院元老胡克的批判一番,原因不是为别的,正是因为牛顿挑战了胡克的权威,从此之后,两位小心眼儿便开始了漫长且残酷的权力斗争,只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光学的历史进程,竟然也因为两人的斗争,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图片
反射式望远镜
前面说到,不论是牛顿关于光的色散实验,还是后来牛顿环的发现,都预示着光的本质是一种波,只不过牛顿一直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这下妥了,胡克瞅准时机率先发难,你牛顿之前一直站在我的肩膀上,这下咱俩该换一换位置了。于是胡克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与此同时,法国科学院的掌门人惠更斯,也支持胡克的说法,这个惠更斯其实就是荷兰的那个惠更斯,一个荷兰人可以当上法国科学院的掌门人,足以见得惠更斯知识水平之高。按理说,光的色散和牛顿环都是牛顿亲眼发现的,牛顿也应该是波动说的积极拥护者,但有道是敌人支持的,我就应该反对,于是牛顿便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一些微小的颗粒所组成的。当然了作为一名旷世奇才,牛顿提出光的微粒说,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事实上,当时牛顿之所以没有进一步提出光的波动说,原因就在于他有一个顾虑,这个顾虑就是,如果光是一种波,那么很多日常现象,就将是无法解释的,比如说光的反射现象,就是微粒说最好的证据。就这样,一场关于光的百年争论,就此拉开帷幕。
图片
惠更斯
首先占据上风的是波动说,1690年,经过深入的理论推导,惠更斯提出了惠更斯原理,他提出:对于任何一种波,从波源发射的子波中,其波面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子波的波源,各个子波波源波面的包络面,就是下一个新的波面。估计是没听懂,我也不懂,反正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介质中任一处的波动状态,都是由各处的波动所决定的。在提出惠更斯原理之后,惠更斯就开始尝试用其解释光的传播,并推导出了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也就是说,即便认为光是一种波,它也是符合折射和反射定律的。于是光的波动说,首先拔得头筹。不过在这里,惠更斯也给波动说埋下了一个隐患,因为为了推导出折射与反射定律,惠更斯不得不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空间中具有无所不在的以太,以此作为光的波动媒介,当然了这是后话。
总之甭管怎样,既然波动说也可以解释种种光学现象,那么它理应把微粒说按在地上摩擦。但万万没想到,就在惠更斯提出惠更斯原理之前的1687年,牛顿发表了改变世界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时间,他成为了上帝的代言人、宇宙的立法者,在此之后,牛顿的大名日渐显赫,当时人们搞科学研究基本上就是两条原则:一、牛顿说的就是对的;二,如果你的实验或理论与牛顿不符,那么请参照第一条。在这种强大的权威之下,既然牛顿提倡光的微粒说,那么甭管你波动说多么具有说服力,都是不可信的,光就是由粒子组成。
不过就在波动说节节败退之时,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挺身而出,他做出了号称物理学历史上最美的实验——双缝干涉实验,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光的波动本质。可惜的是即便如此,对于主流科学界来说,牛顿的地位依然不容挑战,所以杨的实验结果被压制长达20年之久。但有道是,科学史上从来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虽然光的波动说屡遭压制,但追求真理永远让有识之士前仆后继。
图片
托马斯·杨
图片
双缝干涉实验
或许是由于英法之间长久以来的竞争关系,而牛顿恰恰是一个英国人,所以在1818年,法国科学院搞了一次征文大赛,题目就是光的衍射,以此来为光的波动说站台。而且为了公平起见,法国科学院还是邀请数学家泊松,作为此次大赛的评审委员会主席,因为泊松是牛顿忠实的追随者,同时也是微粒说坚定的支持者。在这次大赛中,法国科学家菲涅尔指出,光是一种波,它不仅具有干涉这一波的特性,同时也具有衍射现象。而当泊松看到菲涅尔的论文之后,他心中马上就蹦出了四个字:一派胡言。于是为了彻底摧毁菲涅尔的理论,泊松从菲涅尔的论文出手,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他通过缜密的数学推导指出,如果菲涅尔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光束的传播路径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圆板,由于光在圆板边缘的衍射,那么在离圆板一定距离的地方,圆板阴影的中央,应该会出现一个亮斑。这种现象无疑是十分违背直觉和常识的。但菲涅尔还是欣然接受了挑战,最终经过精心的实验,奇迹果然出现,在圆板阴影的中心,居然真的出现了一个亮斑,从此这个亮斑就被称为“泊松亮斑”,泊松本打算利用不可能出现的泊松亮斑,来给光的波动说致命一击,但没想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亮斑,竟然瓦解了微粒说,泊松的这次乌龙,也被看作是科学史上最大的打脸事件。自此之后,光的波动说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微粒说随之土崩瓦解,不过到此为止,波动说依然认为,光波的传播媒介,是宇宙中无所不在的以太。
图片
泊松
图片
菲涅尔
图片
泊松亮斑
但是以太这个东西,虽然从古希腊一直活到了19世纪初,但人们却始终未能发现它的真面目,这不由得让人们对以太是否真实存在,产生了重大怀疑。于是在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与爱德华·莫雷,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完成了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实验中,他们发射出两道光,一道光垂直于地球,另一道光沿着地球公转轨道的切线方向。原则上看,由于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运动,所以就必然会遇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风”迎面吹来,在这种情况下,以太风必然会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光波是通过以太这种介质进行传播的话,那么两道不同方向的光线,其速度就会有所差异,但实验结果却显示,不管怎么发射,也不管实验如何精确,光的速度都是恒定不变。当时洛伦兹变换和相对论并没有提出,人们信奉的还是速度叠加原理,所以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就证明,以太并不存在,而没有了以太这种传播介质,光的波动说突然间岌岌可危,这正是打败自己的往往不是对手,而是自己。
图片
迈克尔逊
图片
莫雷
图片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那么波动说是否会就此覆灭呢?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给出的答案是:你别着急。1831年,大实验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现象,法拉第无法给出合理解释,世人需要一个说法,这个说法一等就是40多年。1873年,法拉第的同胞、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出版了科学名著《电磁理论》,麦克斯韦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电场和磁场可以相互产生,比如说现在在一根导线中通入交变电流,那么在这个导线周围,就会产生一个环形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会马上产生了一个与磁场的环形垂直的环形电场,然后环形电场又会产生一个与之垂直的环形磁场,如此下去是一环套一环,每两个相邻环之间都是彼此垂直的关系,用专业的话说就是,电场和磁场彼此正交,由此便形成了电磁波。在这一理论中,电磁波的传播完全是自我奋斗,并不需要以太作为介质。当然了还得说明,电磁波的传播是否真的不需要介质,其实目前还存在争论,毕竟有道是真空不空,真空也处处存在着量子涨落,关于这个问题,那就过于高端了,只能留给历史进程。
图片
法拉第
图片
麦克斯韦
图片
电磁波
同时也正是在研究电磁波的过程中,麦克斯韦惊讶地发现,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竟然也是秒速30万公里,与光速别无二致,这让麦克斯韦不禁联想到,或许光也是一种电磁波。于是麦克斯韦进一步得出推论,所有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行进速度,都是每秒30万千米。不过不同的电磁波,有着不同的振荡频率,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反之,波长越长、频率越低。另一方面,由于电磁波中包含有振荡的电场,所以当电磁波到来时,电场就会作用于各种物质,比如说微波和红外线,会使得物质中的分子发生运动,我们知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对外表现就是温度,所以被微波和红外线照射的物体,其温度就会升高。同样的道理,还有一部分电磁波,会作用于视网膜细胞所包含的各种物质,并导致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这种结构变化的信号,作为视觉信息从视神经传递至大脑,最终就形成了我们的视觉,所以所谓的光,其实只是一种对于人类来说比较特殊的电磁波。
可以说麦克斯韦的解释,简直堪称完美,但它毕竟还只是一个理论,要想得到证明,还需要实验加以验证,但遗憾的是,此时实验大王法拉第已经去世,那么还有谁可以完成这个注定不简单的实验呢?这一次站出来的是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书说简短,当然了主要原因还是我说不明白,1888年,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89年,赫兹进一步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赫兹却发现了一个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这就是石英板会放过紫外线,而其他的遮挡物则会吸收紫外线,从而影响实验效果。这一现象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浓厚兴趣,于是人们又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更加神奇的现象出现了。物理学家发现,对于某些金属来说,只要紫外线一经照射,金属表面马上就会带正电,就好像负电飞走了一样,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光电效应”。同时,也正是在研究这一现象的过程中,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如此一来,所谓的光电效应,其实就是电磁波把物质的电子给干出去了。
图片
赫兹
图片
汤姆逊
图片
光电效应
对于这种现象,光的波动说就难以解释了,因为根据波动说,电子的发射应该和所谓的“照度”有关,也就是说,只要照射的时间足够长,累积的能量足够多,就可以导致电子的逃逸,这与电磁波的频率是大是小,并没有关系。但事实却证明,对于某些金属来说,紫外线或许可以让它的电子轻松逃逸,但要是换成红外线,你就是照上七七四十九天,电子也是无动于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些物理学家提出了几个难以自圆其说的解释,比如说德国物理学家菲利普·莱纳德,就曾在1902年提出了一个“触发假说”,他认为,光波并没有给予这些电子任何能量,事实上,电子本来就具有这种能量,电磁波或者说光波只是一个触发器,频率高的光波,更容易触发电子的逃逸,频率低的光波,就不容易触发电子的逃逸。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但其实触发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光电效应,因为如果电子本来就具有逃逸原子束缚的动能,那么对物质进行加热,按理说也可以触发它的逃逸,但事实却是,没有任何实验支持这一说法。
不过就在整个物理学界一筹莫展之时,在瑞士伯尔尼的专利局,一位刚刚入职、风华正茂、头发还并不凌乱的犹太人,也在思考这一问题,你当然知道,他就是爱因斯坦。仅仅三年之后,1905年,爱因斯坦一口气发表了五篇论文,每一篇都是惊世之作,都有资格角逐诺贝尔奖,所以这一年就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放眼整个物理学历史,也只有牛顿为了躲避鼠疫的乡下隐居岁月,才可以与其媲美。而在这五篇论文中,其中一篇名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指出,光是一群离散的量子,而不是之前认为的连续性的波。组成光束的每一个量子所拥有的能量,等于频率乘以普朗克常数,对于某种物质来说,如果光子的频率大于某一极限频率,那么这颗光子就具有足够的能量来使得一个电子逃逸,从而产生光电效应。这就合理解释了为什么光电效应的产生,只与光波的频率有关,而与辐照度无关。就这样,凭借着对光电效应的解释,爱因斯坦与普朗克,还有玻尔一起,开创了量子力学。
图片
爱因斯坦
不过可想而知,由于波动说占据统治地位如此之久,爱因斯坦的解释,也瞬间遭遇到大量的诘难,而要想让他人臣服,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还是需要实验论证。1916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解释,同时也重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五年之后,爱因斯坦便因为光电效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片
密立根
爱因斯坦这边是高歌猛进,可是整个物理学界却有点迷失了方向,爱因斯坦的理论无疑是正确的,光确实由粒子组成,但同时,光也明显表现出波动的性质,实验同样支持这一结论,那么光到底是一种波还是一种粒子呢?无奈之下,人们只能接受它既是波又是粒子,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争论了几百年,最后反倒是中庸之道。于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不是只有光具有这种特性呢?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他指出,任何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只不过宏观物体的波动性极小,观察不到而已,而微观物质则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性,比如说光子。总之到此为止,争论终于结束,一段关于光学的发展历程,也要落下帷幕,或许也终有一天,如今人类关于光的种种认识,也将被再度推翻,但这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此期间人类所绽放的理性之光,这道光才是文明前行的无尽动力,才是照亮寰宇的璀璨光芒。